《祝福》说课稿
作为一位杰出的老师,总不可避免地需要编写说课稿,说课稿有助于学生理解并掌握系统的知识。那么大家知道正规的说课稿是怎么写的吗?下面是小编收集整理的《祝福》说课稿,仅供参考,大家一起来看看吧。
《祝福》说课稿1各位领导、各位老师:
大家好!今天我说课的内容是《举杯祝福》一课!我将从教材浅析、教学策略、教学过程、教学评价四个方面来阐述我的教学思路!
一、 教材浅析
《举杯祝福》是人音版第十二册第四单元《五十六朵花》中的一个内容。这个单元主要介绍了我国少数民族的音乐和风俗人情。《举杯祝福》是一首新疆乌兹别克族民歌,歌曲结构工整、曲调优美、节奏富舞蹈性,充分表现了乌兹别克族人民对繁荣的祖国和美好生活的衷心祝福。随着六年级学生生活范围和认知领域的进一步扩展,体验感受与探索创造的活动能力强这一特点,应用音乐的表现力与旋律的美,以及生动活泼的教学形式和艺术魅力吸引学生,是本堂课成功的基础。
美国著名教育家杜威指出:教学目标在教育活动中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是教育者从事教育活动的指南。因此,根据新课标理念和对教材的理解,结合学生的实际水平,从知识与能力、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价值观三个维度出发,制定出本节课的教学目标如下:
1、认知目标:学习歌曲《举杯祝福》,能用热情、欢快的情绪演唱歌曲。
2、能力目标:通过小组学习(创编打击乐、为歌曲伴奏、舞蹈模仿等形式),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合作能力以及对歌曲的二度创作能力。
3、情感目标:通过感受乌兹别克族民歌、曲调优美和欢快的舞蹈,增强对少数民族民俗风情的了解,激发学生的民族自豪感。
依据以上教学目标,在吃透教材基础上,我确定了以下的教学重点和难点:
教学重点:
能用热情、欢快的情绪演唱歌曲,用歌声表现出快乐的心情,同时了解乌兹别克族的风俗风情,在学习感悟中,为博大精深的民族文化感到骄傲,激发学生的民族自豪感。
教学难点:
1、学会为歌曲进行打击乐伴奏。
2、加入舞蹈的元素,将音乐与舞蹈进行自然的融合。
为了达成以上教学目标,把握重点攻克难点,我采用了如下教学策略。
二、教学策略
音乐是富有情感的艺术,又是最讲究形式结构的艺术,他们都能诱发儿童天然的审美冲击与兴趣。六年级的学生好模仿、爱表现,有较好的学习习惯和艺术素养,同时,他们活泼好动,常凭兴趣做事,因此,本课的设计我以激发兴趣为突破口,以学生为主体,以音乐审美为核心,通过课件展示、情境导入、节奏律动、合作讨论等方法,让学生在丰富多彩的活动中感受音乐、体验美感。
三、 教学过程
(一) 歌曲欣赏
设计意图:营造一种宽松、愉悦的氛围。通过课件展示,播放歌曲《爱我中华》,同时让学生欣赏几个常见少数民族的歌舞及服饰图片,把学生带入56朵花这个单元,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为后面的教学内容作铺垫。
(二) 走进乌兹别克民族
设计意图:重点突出本课主题,介绍新疆乌兹别克族以及它最常见的民族乐器,如都它尔、弹布尔、手鼓等,着重介绍本课的重难点-课堂打击乐器手鼓及其演奏方法,学会它的典型节奏 (出示卡片),进一步激发学生对乌兹别克族的热爱。
(三) 歌曲教学
1、首先开门见山,直接导入。播放歌曲录音,让学生从整体上感受乐曲的情绪和风格。
2、课标中指出,音乐教学应注重学生的情感体验,学会如何“听”音乐。“听”是理解和感知音乐的前提条件;“听”,是音乐艺术实践中最重要的过程。音乐是听觉艺术,这就决定了音乐艺术时间都必须从“听”入手,在“听”的基础上进行,也决定了音乐教学必须把培养学生良好的听觉放在首位。因此我引导学生从听入手积极参与音乐体验,引发想象和联想,带着问题去聆听音乐,从速度、情绪、力度、节奏等方面思考对歌曲的感受,逐步锻炼他们的自学能力,音乐鉴赏力。
3、鼓励学生勇于表达自己的审美体验,引导学生在聆听音乐的同时,抓出这首歌曲的主体节奏(教师示范)。
4、然后指导学生用准备好的课堂打击乐器--手鼓练好以上节奏型。
5、在学生能够完全掌握手鼓基本节奏型的前提下,复听歌曲,引导学生边听歌边用手鼓为歌曲伴奏,加强学生对音乐的理解和领悟。(教师用手鼓示范一小段)
6、接下来进入学唱新歌部分。播放歌曲录音,全体学生跟着哼唱旋律,从整体上熟悉歌曲,为后面的填唱歌词作铺垫(两遍)。
7、 六年级的学生基本上能够自主的学唱旋律,在哼唱两遍后,学生们跟着教师琴声齐唱旋律,在演唱时注意歌曲节奏。
8、 在旋律唱熟唱准的前提下,学生们跟着教师琴声自主的填唱歌词。在教学中给学生解释歌曲中出现最多的“别比亚拉”是表示欢呼声的衬词,原意是一碗酒的意思。
9、 接下来全体学生完整地随琴演唱《举杯祝福》这首歌曲,注意保护嗓子,不要高声喊唱。
10、为了贯彻打击乐器进课堂的宗旨,在新歌完全学会的前提下,运用我们已经学会的手鼓打击节奏 ,随琴边唱歌边为歌曲进行打击乐伴奏。
11、 反复练习几次后,可以把全班学生分成两大部分,一部分人随琴唱歌,另一部分人用手鼓为歌曲进行打击乐伴奏,然后互换角色。
(四)拓展练习
新疆乌兹别克族是一个能歌善舞的民族,它们的舞蹈非常热情而富有感染力。我们先一起来学习几个最常见的新疆舞动作-托腮手和托帽手(教师示范),学生通过学习模仿,将艺术领域的舞蹈融入课堂,丰富课堂形式教学。
下面进入歌舞表演时间,我给大家表演一段新疆舞,有兴趣的同学可以上来和我一起,其他同学用打击乐器为我们伴奏,在欢快的歌舞声中结束本课!
四、教学评价
反思本节课的教学,我通过适合儿童年龄的、生动活泼的课堂教学活动,创设良好的音乐氛围,以学生为主体,以音乐审美为核心,将艺术领域的音乐与舞蹈进行自然的融合,让学生们在快乐中学习音乐,理解音乐,创造音乐,获得审美的愉悦。
我的说课到此结束,谢谢!
《祝福》说课稿2首先,我对本节内容进行分析、说教材的地位和作用教材所处的位置和地位。
高中语文新课程教材必修五本书,共有2个单元中外小说单元。一个必修3的第一单元,一个是必修5的第一单元,共六篇文章。(《林黛玉进贾府》《祝福》《老人与海》《林教头风雪山神庙》《装在套子里的人》《边城》)《祝福》是属于前者。
小说是拥有众多读者的一种文体,它可以多方面刻画人物性格,描摹人物心理,完整地表现人物之间的冲突,还可以具体生动地再现人物生活的环境,因此在反映复杂的社会生活方面具有独特优势。所以学习小说这种文学样式,也是有 ……此处隐藏29677个字……为什么行乞?得出结论:罪魁祸首是封建制度。
4、总结阅读小说的基本方法:理清情节——分析人物性格命运——理解环境描写的含义——理解主题
3、比较阅读:比较阅读鲁迅的另一篇小说《孔乙己》,分析两个主人公命运的异同。
提示:(1)在思想内容方面,其一,它们的题材相同,但是各有不同的生活侧面,《孔乙己》反映的是读书人的生活,,而《祝福》反映的则是压在底层的被雇佣的乡村劳动妇女的生活;其二,虽然都表现了反封建的主题,但侧重点各不相同,《孔乙己》侧重于对封建科举制度的否定,而《祝福》则是对封建的政权、族权、神权、夫权等全面而猛烈的抨击,作者对祥林嫂的同情也甚于对孔乙己的同情;其三,就生活环境而言,祥林嫂所处的环境比孔乙己要恶劣得多,她不像孔乙己那样好吃懒做、自视清高,却也同样遭到周围人们的冷遇,她一生勤劳、朴实,但是最后却落得一无所有,可见其命运更悲惨,更令人同情。(2)在表现形式上,虽然都是以“我”的所见所闻为线索,但《孔乙己》在顺叙中有补叙,使历史和现实连为一线,以此来揭示主人公性格发展的必然性。而《祝福》则采用了倒叙,把祥林嫂的被沦为乞丐和悲渗的死提在篇首,与地主阶级“祝福”的欢乐声形成鲜明的对照,然后再追叙祥林嫂的生前事迹,揭示两个阶级严重对立的社会根源表达作者对吃人的封建制度和封建礼教的切齿痛恨和愤怒鞭挞。
经过这样的比较研究,学生不仅能够捕捉课文的新意和灵魂,而且也提高了质疑、析疑、释疑的能力,使原有的认识结构和思维模式在深度和广度上有所提升,同时,也为今后的学习积累了可以借鉴的经验。
4、总结 虚伪的封建伦理道德扼杀了祥林嫂——一个普通的下层劳动妇女的幸福。最后,在富人的声声“祝福”声中绝望地离开了人世。鲁迅以其对历史和人生深邃而独特的思考揭穿了封建礼教的虚伪,给后人更多的警示和希望。在今天仍有现实意义,因为同愚昧和邪恶的思想斗争是所有追求“科学”与“文明”的现代人的共同心愿及义务。
5、布置作业 组织学生观看电影《祥林嫂》的砍门槛的情节,让学生谈一谈对电影中增添了祥林嫂捐门槛不被承认后砍门槛的情节的看法,分析这是否符合人物性格特征?通过此题,深化学生对于人物性格以及对文章主题的理解。
五、板书设计:
情节:序幕→结局→开端→发展→高潮→尾声
人物:肖像、语言、行动主题:封建礼教吃人本质
环境:祝福场景
《祝福》说课稿15各位评委老师:
大家好!
今天我上课的内容是人教版小学音乐第12册第四单元《举杯祝福》一课!我将从说教材、说学情、教学目标、教学重难点、教学方法、教学过程、板书设计等方面阐述我对本课的教学策略和认识。
一、说教材
《举杯祝福》是一首新疆乌孜别克族民歌。乌孜别克族民间音乐曲调优美、节奏明快。乌孜别克族的乐器种类很多,其中都它尔、热瓦甫、弹布尔等弹拨乐器和手鼓、撒帕依等打击乐器较有代表性。
歌曲中运用了较多的附点音符,情绪显得非常欢快、活泼。歌曲的结构比较工整,相同的地方较多,但情绪不尽相同,用不同的演唱方法,才能表达歌曲丰富的情感。另外,还要注意乌孜别克族音乐的典型节奏“x x x x x”,表现出音乐的欢快活泼。
二、说学情
由于这个年龄段的学生生活范围和认知领域进一步扩展,体验感受与探索创造的活动能力增强,应引导学生对音乐的整体感受,丰富教学曲目的题材、形式,以生动活泼的教学形式和艺术魅力吸引学生。
1.我国新疆维吾尔自治区的民族民间音乐较有特点,学生凭借日常生活实践即可说出一二,所以我把这一单元的引入方式设计为听音乐自己总结。
2.基于学生对新疆音乐已有了初步的感性认识,而且对新疆维吾尔自治区的民族民间音乐文化很感兴趣,愿意参与音乐实践,加上学生中有学过新疆舞的,也有演奏过乐曲《新疆之春》的,因此我设计诸如这样的教学环节:学说一两句新疆问候语;学唱一两首新疆歌;学做一两个新疆舞典型动作;学打一两个新疆音乐典型节奏;学哼唱一两段新疆音乐主题等等。
三、教学目标
结合学生的实际水平根据新课标和我对教材的理解,从知识和能力、过程和方法、情感态度和价值观三个维度出发,我将本课的目标定为以下三个:
1、认知目标:指导学生用热情欢快的情绪演唱《举》。
2、能力目标:通过探究体验合作方法,培养学生对音乐的感受力、表现力。
3、情感目标:通过学习进一步激发学生对少数民族音乐和习俗的热爱。
四、教学重点、难点
为此我将本课的重点设定为:了解乌兹别克族的民俗风情,学唱《举》。难点为:歌曲长音时值、换气、声音的控制上。为突破重难点、完成教学目标,课前的准备有:磁带、录音机、电子琴、小黑板、MP3、乌孜别克族的资料
五、教学方法:
采用听赏法、谈话法、示范法、讨论法、情景体验法、律动等教学方法
六、教学过程
分为四个模块:
模块一:播放《爱》音乐,走进56朵花。
设计意图:营造一种宽松、愉悦的氛围。把学生带入56朵花,通过让学生用说、演、谈、唱的方式,表现喜爱的少数民族音乐和风情。激发学生对少数民族的热爱。
模块二:交流有关乌孜别克族的资料。
设计意图:培养学生搜集、交流资料的能力,以及探索新知的欲望,进一步激发学生对乌孜别克族的热爱。
模块三:教学歌曲,举杯祝福,分这几步。
1、开门见山,直接导入。播放录音,感受乐曲的情绪和风格。
2、谈感受,课标指出音乐教学应注重学生的情感体验,启发学生从速度、情绪、力度、节奏等方面表现对歌曲的感受。
3、在教学歌曲的过程中,打破了传统的歌词、歌谱分开教学的方法,将二者有机的结合起来,降低学生学习乐谱的畏难情绪,通过哼唱旋律——————填唱歌词——————视唱歌谱,把乐曲分为两部分来教唱,第一部分采用教师帮扶的方法来学习,注重学法的指导。第二部分采用“放”的方法,把学习的主动权交给学生,通过利用典型节奏,以小组为单位随琴学唱。
4、多种形式演唱、表现歌曲。通过学生自信的演唱,发展学生的表现潜能,使其受到“美”的情感陶冶。
模块四:齐唱《举》,结束新课。
七、教学特色
总结以上过程和策略,我认为我的教学特色是:
1、面向全体学生,突出学科特点。
2、注重情感体验以及教法、学法的指导。
3、利用多种教学手段,了解少数民族的风情。
八、板书设计
我采用图文式板书,清晰明了,具有艺术性、启发性,让学生一目了然。
九、教学启示
总之本方案的设计,力求体现以人为本的思想,从目标的设置到学习方法的确定,都让学生有更大的自主性、实践性。当然,教学研究永无止境,我相信,没有最好,只有更好。在此,还请各位领导和老师多提出宝贵意见!
我的说课到此结束,谢谢!
文档为doc格式